网站首页 > 美食频道 > 美食文化 >

七夕该是什么味儿

[摘要]七夕节风俗活动的隆重至北宋达到最高潮,甚至一度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述:北宋东京(开封)城内,七夕时令物品丰富多样,街道、商店十分热闹,市民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忙碌起来,采购、准备七夕的供品和时令物品。潘楼街东...

七夕该是什么味儿

七夕该是什么味儿

七夕节风俗活动的隆重至北宋达到最高潮,甚至一度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述:北宋东京(开封)城内,七夕时令物品丰富多样,街道、商店十分热闹,市民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忙碌起来,采购、准备七夕的供品和时令物品。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都是车水马龙、拥挤不堪。集市上最热卖的也是每家必备节令食品七夕巧果。

七夕巧果是烙制或油炸的各类小面食,也叫“榼饼”、“小果”、“花儿”、“巧馍馍”等。

01

中国的很多节日设定都跟农事有关,因此,不管何种节日,都离不了吃这一大项,中原地区的七夕巧果就是其中的代表。

巧果其实就是烙制或油炸的小面食,民谣有:“七月七,炸花吃。”巧果又称“乞巧果子”、“榼饼”、“小果”、“花儿”、“巧馍馍”,《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靥儿”、“果实花样”。因“巧”和“桥”谐音,因此人们认为在七月初七这天吃巧果,不仅能帮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过“巧”(桥)来实现。

北宋时期的巧果品种极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是将发面团放入具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苹果、小鸡、小猪、小狮子、金鱼、蛙、蟹、虾等各种花形图案的木模(也叫榼子)中,将成形后的小饼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还被点染为七色,有的以红色点染,用长线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挂于壁间,以为装饰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环挂在小儿项间取乐的。

中原一些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七夕巧果:先将面皮切成一两寸长的条形,然后放入滚烫的油锅里,炸至金黄色。再把炸好的面皮捞起来,立即撒上芝麻、白糖,酥脆香甜。还有另一种做法:在面粉中加入鸡蛋和糖,不掺一点水,而是用油和面。面和好后,揪出一块剂子,摁进用桃木或枣木刻成的各种造型的模子里,然后照面板一磕,一个个可爱图形的巧果便诞生了,进炉一烤,香飘十里。

02

北宋时的七夕巧果主要成分是小麦面,这种制作传统至今还被遵循、保留着。为什么要用小麦面呢?这就跟前面提到的古人设置七夕节的目的有关了。

每年的七月初七,牵牛星与织女星距离最近,而这一天,通常也是立秋前后(有时跟立秋正好是一天)。中国是农耕国家,因此,对时令、节气的交替极为重视,夏商时,每至立秋,君主还会亲临祭祀现场。七夕节的设置其实就是立秋祭祀的另一种替代形式,有立秋迎秋之用意。

中医认为,立秋时节,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而小麦性味甘、微寒、无毒,有养心神、敛虚汗、治心慌、益胃生津等功效,“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03

果子一词是从北宋开始出现的。

七夕巧果,今人看来是极为简单的一种面点,但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北宋各种果子的出现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开创了面食制作的新纪元,中国人从此开始有了更为丰富的饮食形式。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郭西梁认为:“宋之前并没有果子的说法。果子之所以出现在饮食文化昌盛的宋代,是缘于发酵技术和炒菜的相继出现和成熟。因此,北宋时,用发酵技术制作蒸饼、馒头等面食,用炒的方式制作菜肴的方法开始普及,改变了煮、炸、烤在宋以前长期霸占烹饪领域的状况。果子的出现是烹饪制作技术大幅度提高的一种表现,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东京梦华录》卷二中,孟元老把果子和饮食写在一起,既表明了果子在北宋饮食里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宋代饮食文化的一种特色—素食之风。当时的中原人逐渐摆脱了唐代粗犷的饮食风格,素食增多,“胡化”色彩减弱,中国饮食开始向细腻精致转变。

如今,西北地区还把油炸面食叫做果子;江浙地区则把用面做的零食叫做果子;湖北人习惯把油条叫做油果子,把糖果叫做糖果子;在豫东地区,至今当地居民还把过年自己吃和馈赠亲友的一种点心称为果子。

河南省信阳潢川地区,有一道始于北宋的面食点心三股油果(又名三股酥、荷叶酥),其状为长形三股,用油炸制而成,色泽嫩黄,入口即化,汤泡即溶,酥脆微咸,香味独特。据说,清朝乾隆皇帝几次下江南到光州(今潢川),每顿早饭都少不了这个三股油果。

日本对果子的叫法,也是从北宋那个时候传过去的。至今,日本人仍称中式果子为“中华果子”,日式果子为“和果子”。

04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虽然七夕食巧果的习俗已不多见,各地的七夕饮食风俗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以“乞巧会”为主的饮食活动还很流行。

豫北、豫东的一些乡村,还延续着这样的“乞巧会”:村内未出嫁的姑娘,每七人凑成一组,共同出钱出物为织女准备供品。

贡品要准备七样水果,烙七张油馍,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包七个大饺子,大饺子的馅由七种蔬菜组成,每个大饺子内分别要包上针、织布梭、弹花棰、纺花锭、剪子、蒜瓣或算盘子(象征能掐会算、聪明伶俐)、面疙瘩或小石子(象征对人实心实意)等七样东西。

七月初七晚上,姑娘们要把供品置在偏僻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一齐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生活茶饭,多教七遍,七个姑娘给你来送饭。”“年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牛郎哥、织女嫂,双双来送巧。”“打东墙、望西海,织女姐姐送巧来。”念完祷语后,姑娘们要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然后把七张油饼和七个大饺子放在竹篮中挂在树上,再一起守夜、看守竹篮,称为“守巧”,谨防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快天亮时,姑娘们闭着眼睛,在竹篮内各摸一个大饺子,谁摸出的大饺子内包有哪样东西,谁就是那样活计未来的巧手。

在河南省焦作市的沁阳孟州等地,还有七夕对歌习俗。

对歌前,村中推举出一两位热情的老妇女,到村中各家各户收集绿豆、米、面等,将绿豆生成豆芽,把豆芽分栽在小碗内,挨家挨户分给女孩们。此碗称为“巧碗”,豆芽称为“巧芽”。

七月初七早上,老妇女们把收集的粮食和蔬菜做成饭菜,以此作为对歌少女们的早、中、晚餐。少女们按村、乡分成小组,每七人或九人、十一人(必须是单数,以单为巧数)为一组,个个手捧“巧芽”碗。每组领头的少女手捧托盘,上放饭菜和黄表供香,带领本组少女们祭拜过织女后,便可以去找同村或邻村的对手赛歌了。一方先唱,另一方后唱,或一轮一首、或一轮一句,最后答不出来者认输,获胜者就是巧女。


豫都网微信

《七夕该是什么味儿》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food.yuduxx.com/mswh/224887.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