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3-24 16:16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微不足道的的小文,平淡无奇的吃食。上篇是三年前的写的,下篇是这两天写的。时间啊,时间真是嗖嗖的,嗷嗷得快~~~
文/赵款款
【上篇】
我身边有一些养生有道的朋友。那天傍晚,她在qq问我晚上吃什么。我说,出去吃麻辣烫。
她说,垃圾食品!吃麻辣烫相当于吃塑料袋!
我欢天喜地说:欧也!吃塑料袋去咯!
谁能明白我对麻辣烫的爱?这份爱之旷日持久,深沉不悔,简直超过了对某个人。这么多年,吃过的麻辣烫不计其数。能保留下来,记住的,却不多。
我家附近的一家麻辣烫小店,小到不能称其为店的店,是这一年来常常光顾的。但细细算起来,渊源已久,总有五六年了。
大学刚毕业那会儿,我们几个损友周末总厮混在一起。在咖啡馆聊天聊到半夜出来,晚饭消化殆尽,常常觉得饿。
冬天,深夜一两点,四处寂静。在小巷子的入口,昏暗灯光下,有一个小小的麻辣烫摊子。东西一串串穿好,放在一个平底的长方形的铁锅里煮,冒着丝丝热气。
我们围着锅坐在一起,一边吃一边胡说八道。那会儿年轻,精神好,随便一磨叽,又一个小时过去了。问老板着急收摊回家吗?清楚记得,他说,不急。我爱听你们聊天。如果你们每天来我这聊天,不收钱都行,请你们吃。
不过,我们总共没去过几次。大家就各忙各的了。
后来,又过了两三年,我和两个损友在附近学游泳。运动过后,控制热量,张罗着吃麻辣烫。发现他还在巷子口。从之前的一口锅,变成了两口锅。东西也丰富不少。鱼丸和粉丝尤其好吃。我们夸他做的好吃,他不好意思,只笑,不说话。有一天,人少的时候他特认真特自豪地说,你们知道吗?我的鱼丸和粉丝都是某某牌的!
我们不知道这个牌子。大概推断,估计等于包包里的爱马仕、PRADA?
接下来好几年,我都没有见过他。或者说,他仍然在这附近。但是,我没有注意过。
今年春天,发现附近一条繁华的路,有个小铺子开张,每天都很多人。某天过去一看,发现居然是他。依然是卖麻辣烫,变成了三口锅,东西极其丰富,应有尽有。小孩已经结婚了,他媳妇、他妹妹都来帮忙。
从街边摊搬到小铺子里。感觉麻辣烫口味更加赞了,能看出来,他一直在进步。那会儿,我老带着朋友去吃。他并没有认出我。直到有一天,朋友又说鱼丸和粉丝很好吃。我告诉她,因为这是某某牌的。
老板听见都诧异了,说,这你都知道??
我说,对啊!你以前告诉我的。
小孩眼神很复杂,挠头。
后来,我带L去过一次。他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我俩给它取名叫:小型海底捞。从此之后,这个小小的麻辣烫铺子,就变成了我们的食堂。整整一夏天,有一阵子,我们几乎每天都去。他爱吃白菜海带,我爱吃豆皮虾饺……吃过之后数签子,我们总是吃得最多的。。。L总把自己吃的签子往我的那堆儿里面混,被我发现之后,呵斥之。小孩会出来打圆场说,你们不算吃得多啦!有比你们更能吃的。
这个安慰,总是让我们很囧。
一来二去,慢慢就熟了。发现小孩虽然干活麻利又干净勤快,但其实是个很各色的人。话不多,脾气急。还有强迫症。比如说,满满三口大锅,豆皮、鱼丸、牛肉丸、海带、虾饺、鱼皮脆、脆皮肠、豆腐等足有几十样东西,每样东西码放在什么位置,都有规矩。像白菜生菜之类现煮的菜,放在什么地方,也有规矩。一旦有客人弄乱,小孩就很不高兴,会当场数落人家。
麻酱辣椒等调料本来是不限量的。但是,如果有人一次执意要多放两勺。他总会很认真地说,不行,那样会咸,会辣。你得听我的。吃到一半我再给你加。遇到脾气好的,自然就听他的了。遇到急脾气,难免会呛起来。反正,他是不让步的。不高兴了,就挂在脸上。小孩个子不高,又壮实。发型总是很愤怒,一旦配上一个愤怒的表情,会让人觉得杀气腾腾。
有一天我们中午过去,人少。小孩在整理配菜。我看到他手腕上有纹身。仔细一看,居然是个汉字。再一看,居然是个“急”字。问他什么意思,他敷衍着说,急着赚钱。
他妹妹在另一边说,不对!他胡说的!
我猜着问:是不是不要着急的意思?
他停下手中的活,居然,居然慢慢脸红了……然后,憨憨笑着说:你怎么知道?我脾气太急了,就是提醒自己的意思。要是想发脾气,要急了,就看一眼。
有一阵子,我跟L也意识到麻辣烫没有营养不能常吃的问题。每一天都要来一番这样的对话,久而久之成为游戏。
今天吃什么?
不知道。你说。
你说吧,还是。
还是你说吧,我听你的。
然后,我就会嗫嚅着说:要不,要不还是麻辣烫?
他就会摆出一副了解的笑容,说,走吧!
这样思想斗争了很久。直到有一天,发现他带女儿来北京过暑假。小孩也常常吃麻辣烫,就放心了。让自己孩子吃,起码说明没有罂粟壳之类的危险东西吧!
麻辣烫这种东西,除了没有营养之外。对于我的人生,还是颇有好处的。那天看刘瑜的书,她说自己对猪头肉情有独钟。进而延伸出:“一切低俗的东西,在高雅的东西面前,有它的奥秘。比如说,谁要跟我吹他开的车多高级,我可以气定神闲地伸出脚来,说我脚上的鞋子才花了18块5。”
想起我有个叔叔,每次请我们小孩吃饭必去顺峰,最差也得是五星级酒店的餐厅。每次吃着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都让我觉得无限无聊。终于有一天,我勇敢地跟他说,如果你再到顺峰请客,就给我折现吧!
于是,下一次的聚会地点定在了拥挤杂乱的重庆火锅。我发现,哎,他明显吃得很开心,比往常在顺峰多吃很多嘛!
在这里,猪头肉、麻辣烫、重庆火锅,代表的都是同一样东西。代表的是切切实实的生活以及浓浓的市井烟火。这些东西,统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必须融合,必须统统出现在生活中,才算完整。
整个漫长的夏天,懒得做饭的日子,我俩晃悠着出去吃麻辣烫。然后,回来顺路买些水果,再一人吃个冰棍,简直完美!
如今,天冷了。北京的冬天来了。逐渐开始在家做饭,很久没去吃麻辣烫了
昨天,去菜市场,惊奇发现菜市场旁边有个克隆版的麻辣烫,生意极好。各种东西,甚至口味,都跟小孩家的很像。老板也是男的,穿个衬衫、毛背心,笑眯眯,很温和。东西可以随便放,麻酱可以自己吃,毫无任何限制。
唉,我开始担心那个各色的、容易暴躁的、急脾气小孩了……
———————————————————
【下篇】
三年之后。
麻辣烫从最初的五毛钱一串,涨到八毛钱,到现在,一块钱一串。
这家店一直在。哪怕周围新开的类似麻辣烫如雨后春笋一般,它还是屹立不倒。当初我竟是白担心了~
从路口小摊,搬进一个随意搭起来的简易房。到今年,租了路边商铺。
我俩从路边摊爱好者,变成热衷养生人士。步入婚姻,筑巢稳固之后,就从天不怕地不怕的傻大胆,荤素不忌的自由主义者,变得特别惜命。
开始运动,注重饮食,放弃了重口味,想的是一起走下去,面对岁月,能走得长一点,再长一点。甚至,都商量好了谁先死,谁后死的问题……
麻辣烫在我们的食谱里,出现几率骤减。但在很馋的时候,也会去吃。
虽然去得少,但和老板愈发熟捻。他知道我们每次固定坐的位置,必吃的菜,甚至知道麻酱里要放几勺蒜汁,几勺辣椒。
有时候人少,会瞎聊几句。有次他认真说我家先生吃麻辣烫必须得跟我一起,如果他一个人,就总出状况,会打翻醋瓶之类的……
后来我俩就总说这句:你必须跟着我,不然出状况!
不知不觉中,当年的麻辣烫小摊,从路边一口平锅,到一个小店。这么多年,质量稳定,口味上乘,有诸多忠诚老顾客。是足以养家糊口,收益蛮可观的小本生意了。
当年的麻辣烫小孩,从单身到结婚,到成为父亲。去年,有了第二个孩子。他们把孩子放在老家,自己在北京生活。
他真的有生活。会去工体看球赛,会在夏天最热的时候带老婆孩子去北戴河,会在午夜近打烊的时候和朋友一起喝酒看世界杯。他给小店贴绿色树叶壁纸,装了空调,添了笔记本电脑放音乐……一遍遍单曲循环,一遍遍唱:这城市那么空,这城市那么空……
我在杨坤沙哑沧桑的声音里,抬头看他,脱口而出:你,和以前长得不一样了呢!
他依旧很腼腆,咧嘴笑笑说:以前头发长,剪短了。
我没再说话,心里想:不是头发。他的五官,统统有了横向的拉长,整个人也在往圆润里走。不是单纯的发福,其实身材没多大变化,就是愤怒的发型,愤怒的表情,杀气腾腾的气场不见了。
岁月这位雕刻大师,用几年时间,一点点磨去了他身上的棱角。
他还是会呵斥老婆,怪她到得太晚,煮菜不及时之类。但是,没再见过他和顾客发生争执。
也不知道他到底是用专业度征服了顾客,还是他妥协了。
感觉这个城市用包容的姿态接纳了他,但是也改变了他。
那天出来,我说:感觉小孩好像不怎么快乐呢!
也许仅仅是目前这个阶段吧!再过三年,再过十三年,再过三十年,又会怎样,完全未可知。
希望麻辣烫小店一直存在。等我们白发苍苍,牙都掉光的时候,还会馋这一口,还会颤颤巍巍互相搀扶着来吃。那会儿也许得十块钱一串了吧!那会儿应该也还记得曾经写过的这篇小文。
于我而言,生活中所有这些细节,都变成了人生里又温暖又苍凉的一种回忆。
------------------
每天与您分享一篇感动味蕾与心灵的原创美文,墨香中品味各方美食,漫谈中品读人间百态。
关注微信公众号: yishiyisi 或 一食一思 遇见你更多未知的特产!
《街角的麻辣烫》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food.yuduxx.com/news/362265.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