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美食频道 > 美食文化 >

火锅就是吃出来的文化古董 了解火锅的历史

[摘要]火锅,来源于民间,兴盛于现代。作为一种中国美食的典型代表之一,火锅得到了中国大部分人的赏识和钟爱。不管在什么时候,与朋友在火锅旁不见不散,在川渝地区都成了一种生活。火锅以锅为器具,以热源烧锅,以水或汤烧开,来涮煮食物的烹调方式。史书中记载...

火锅,来源于民间,兴盛于现代。作为一种中国美食的典型代表之一,火锅得到了中国大部分人的赏识和钟爱。不管在什么时候,与朋友在火锅旁不见不散,在川渝地区都成了一种生活。火锅以锅为器具,以热源烧锅,以水或汤烧开,来涮煮食物的烹调方式。史书中记载有五百五十几种食用方法,登峰造极令人惊叹。火性与补性相结合,可荤可素,一夹一涮即可食用,营养丰富,鲜嫩可口,入口味浓;食后通体舒畅,五脏功能尽调。现在随着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人们对火锅的热爱程度也逐渐升温。到今天我们吃火锅讲究的是吃法,但是在古代,火锅不仅在“吃”上下工夫,在火锅的器具上也很讲究。

有盘鼎 故宫博物院藏
有盘鼎 故宫博物院藏

此鼎圆形浅腹,二直耳,三夔形扁足,足中部有隔似盘。颈部饰兽面纹带,兽面中间凸起一道扉棱,恰似兽面的鼻子。

火锅,古称“古董羹”,如果追溯火锅的源头,当从商周时期的青铜鼎说起。在商周青铜器中有一种鼎是炊器与盛器的结合体,在北京故宫中有这么一件——西周有盘鼎,有盘鼎又名灶鼎。鼎下有托盘用于盛放炭火,类似于今天的暖锅、火锅。在以往的考古发掘品和传世藏品中,带盘鼎较少见。此种形制的鼎在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中曾出土一件。有盘鼎通高20.2cm,宽16.4cm,重2.26kg,从这件青铜器的容量来看来,盛满菜也只够一人食用,在分餐制情况下所用,一人一只,吃的是“小火锅”。

兽面纹青铜温鼎
兽面纹青铜温鼎

1989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腹部各面饰有上下两层环柱角展体兽面纹,两旁纵向共目夔纹。纹饰线条宽平,图案简明,一侧宽面横开一口,口前置门,门可上下转动启合,还设置了用来固定闭门的插销。外底之上5.5厘米处的腹腔设有内底,内外底间形成夹层,起着炉灶的作用,在夹层里放上炭火,加热的温度虽不及柴火燃烧之高。也可以保持所盛食物常温不冷。美味飘香。据专家说,这是中国的火锅鼻祖。

东汉三格锅
东汉三格锅

汉代分格鼎 南京博物院藏
汉代分格鼎 南京博物院藏

汉魏时期,人们吃火锅已是很普遍了。从考古发现来看,此时已有各式各样的火锅,火锅的材质也不局限于青铜一类,出现了铁火锅、陶火锅等;除了吃分餐制形式的“小火锅”外,那时人们还吃起了可以放不同料汤、烧煮不同口味的鸳鸯火锅。分格鼎,汉代的火锅。又被称为古代版的鸳鸯火锅。在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中考古出土的一件分格鼎,直接证明墓主、西汉江都王刘非就是一位火锅“吃货”。而且,不只证明他喜欢吃火锅,还证明他吃的是“鸳鸯火锅”。分格鼎,就是将鼎分成不同的烧煮空间,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汤串味,其饮食原理如同现代的鸳鸯火锅,方便有酸、辣、麻、咸等不同饮食习惯的食客。


宋瓜瓣兽耳铸铜火锅
宋瓜瓣兽耳铸铜火锅



大明洪武年造银火锅
大明洪武年造银火锅

乾隆御用银带盖火锅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御用银带盖火锅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银带盖大火锅,周身分为六小锅,中间有一小锅,放在银制炉架上,还带有盖子。外锅呈葵瓣,内锅呈花瓣,锅的外形非常像重庆近年才流行的鸳鸯火锅。此锅不仅造型独特、样式优美,更具有高超的工艺和艺术价值,浓缩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人文情怀。

银寿字火锅 故宫博物院藏
银寿字火锅 故宫博物院藏

银寿字火锅银质,由锅、盖、烟囱、闭火盖组成,锅内带炉,可用于烧碳。火锅的闭火盖上雕有镂空"卐"字纹,锅体满布金银圆"寿"字、长"寿"字、蝙蝠纹等,寓"福寿万年"之意。此锅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造型完美,为清代晚期慈禧太后经常使用的火锅。

清晚期 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故宫博物院藏
清晚期 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故宫博物院藏

火锅为菱花形,圈足,上附錾刻镀金的提手和螭耳。蓝色地锅身上饰红、黄、蓝、白等色团花纹,漫撒周身,疏朗而隽秀。

在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在清宫中被称为热锅,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曾被作为国宴,史书记载,乾隆非常喜好吃火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他在乾清宫筵宴宗室,一次办了530桌火锅。他的儿子嘉庆帝更有此爱好,在登基大典上,竟举办了1550桌的火锅宴,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十分壮观。慈禧太后也很喜欢吃火锅,火锅是她冬日里经常享用的美食。


豫都网微信

《火锅就是吃出来的文化古董 了解火锅的历史》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food.yuduxx.com/mswh/141001.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