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2-08 10:46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题记:小新华酒家的无名田螺已经创造了近二十年,一直成为食客的必点菜品。张文江黄友良夫妇从不外传其烹饪技巧和制作方法,哪怕是张文江的亲舅子黄友良的亲弟弟也没有学到其精髓。2015年7月,央视拍摄纪录片《中国小馆》“无名田螺”专辑,其核心制作方法也没有公布。作者从2014年5月起,不断接触张文江黄友良夫妇,了解无名田螺的制作方法和烹饪技巧,直至2015年11月,形成此文,全文6502字,经张文江黄友良夫妇仔细修改删订,现有5985字,奉献给美食爱好者。
常人说,成就一道菜需要时间和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提高菜品的质量和味道,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无论任何人进军餐饮行业,他们都要经过几番折腾和沉浮之后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和餐饮品牌,只有经历过时间的淘洗,才能推出自己的特色菜肴和经典菜品。
我所认识的张文江和黄友良在开设和经营小新华酒家的时候,他们相识相恋到结婚生子,他们的餐饮企业小新华酒家也陪着他们走过了二十年的时间长河,并且越做越好,还诞生了一系列无名田螺式的传统名菜,在餐饮业里小有名气。
一、逆境中艰难创业
张文江是内蒙古人,退伍转业以后,与朋友做干红辣椒生意来到长沙。因为为人耿直,有北方男子汉的气概,不想被生意伙伴欺骗,要他增加投资成本,他为了做成这单生意,用家里的房产抵押,得到巨额贷款。张文江带着巨款来到长沙,生意伙伴拿着他的钱携款潜逃。张文江被骗之后,无脸回老家内蒙古,只好扎身长沙。
一次偶尔的聚会,张文江与几位朋友去一个小馆喝酒,他们只喝了几瓶啤酒和吃了些下酒的小菜,结账时却要七八十元。张文江觉得餐饮业的利润空间大,自己应该可以做好这个工作。
经过一番调查与了解,张文江准备投身餐饮业,去做一个很好的餐饮人,自己开一家像样的饭店。
一九八九年,身无分文的张文江在长沙市河西的溁湾镇白沙液路上找到一个门面,只有二十平方米左右,可以摆四张桌子,还有一个三平方米的厨房。张文江询问老板,房租五百元一月。张文江与老板聊天,说自己想开一家餐馆,但是现在手里经济紧张,能不能先赊着房租,等餐馆开起来了,赚了钱再还给他。老板见张文江是北方人,说话爽快,就答应了他,先赊着房租。
张文江对厨房进行了精心安排,在狭小的三平方米范围内放了四个锅,并排两个煤灶、一个柴火灶、一个液化气灶。张文江为了在长沙扎根,混出个人样,他放下商人的架子,拿出当兵时吃苦耐劳的秉性,亲自上灶炒菜,他的饭店就这样开张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张文江发现自己做湘菜,炒得最有特色的是水产品,他自己也对湖南的水产品很感兴趣。他觉得,只有把自己的菜做好,才能留住食客。张文江就深入菜市场,寻找那些自己喜欢,又想做好的食材,每次都买些回来试验。通过多次试验,张文江觉得长沙人喜欢吃的泥鳅和鳝鱼,自己掌握了制作技巧,就研制了一款红烧鳝鱼。
张文江的红烧鳝鱼做法极其简单,鳝鱼宰杀之后切片,锅里油烧开,倒入鳝鱼片,炒到鳝鱼片起泡,加料酒翻炒几滚,再加姜片和大蒜等调料,炒到鳝鱼上的泡平复以后,就可以出锅上桌。张文江的这道鳝鱼,有别于湖南人的红烧鳝鱼,湖南人祛腥、祛膻,一般喜欢先放姜片油爆,还有厨师喜欢用大蒜籽,随后才是加新鲜紫苏等。
张文江研制的这道红烧鳝鱼味道极好,在他的小新华酒家引爆,受到食客的欢迎。张文江不仅把老板的房租付清,还不断扩大营业面积,由原来的二十平方米扩大到二百平方米。张文江没有满足,他到相隔不远的红泥山,去拜访长沙烹饪技术学校的老师,向他们请教烹饪方面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烹饪技艺。张文江又创造了干煸鳝鱼、黄焖鳝鱼等菜品,支撑起了这个酒店的菜肴特色。
张文江经过一年多两年的努力,他创办的小新华酒家成为溁湾镇的三大特色酒家之一。张文江在溁湾镇这块地方名声鹊起,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和好评。
张文江的辛苦和拼搏没有留下多少积蓄,妻子对刚出生的女儿不管不顾。妻子不仅不帮忙料理生意,每天都从餐馆的收银台直接拿钱去花。张文江忍受不了妻子的恶习,不得不与她离婚,自己一个人带着不到一岁的女儿支撑着这个岌岌可危的餐馆。
二、困境中鲜花映衬
张文江在极其艰难的时候,他面前出现了一道曙光。一位出生在湖南湘阴农家的姑娘黄友良来到他的小新华酒家打工。这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无论是店里端菜、洗碗、收拾餐具、打扫卫生、摆碗筷、切菜等工作,她都不嫌脏、不嫌累,什么工作都做得条条是道,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条不絮。
黄友良不仅切菜、备菜手脚麻利,速度也快,工作细腻,一般女人不敢的杀蛇、杀鱼等工作,她也做得很好。张文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觉得这个小姑娘会做事、能够做事,就把食材的基本处理方法传授给她。黄友良很快掌握了食材的基本处理方法,并且灵活运用,在厨房帮忙得心应手。张文江把黄友良调到厨房做自己的助手,从事切菜、备菜、装盘、传菜等工作。
黄友良与张文江亲密接触之后,她发现这个离婚的男人和老板不是她脑海里构思的那种人,这个老板不仅自己干事,还很勤奋,一个人主理整个厨房支撑着这个酒店,他还很关心员工的生活,处处为员工着想,黄友良慢慢在心里对张文江滋生了一种好感。黄友良与张文江接触越多,觉得张文江越是优秀。特别是张文江那北方人的耿直和豪迈,让黄友良渐生爱意。
黄友良经过无数次思想斗争和利益权衡之后,做出了一个大胆而惊人的决定,她准备嫁给这个大自己十五岁又离婚了的男人。黄友良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向张文江表白后,张文江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汉子,他不愿意要让这个小姑娘跟着自己过苦日子,他好言相劝。并告诉黄友良,他在开饭店之前欠下一百多万元的巨额债务,前妻为他留下一个岁多的女儿。
黄友良针对张文江提出来的两件事情,进行了仔细思考。对于孩子来说,把她当做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照顾一样养大,也就没有其他的心里顾虑,一个女人照顾孩子本来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黄友良对张文江欠下的巨额债务,她认为既然想嫁给他,就应该两个人来承担偿还这笔债务;既然张文江怕她无法忍受债务的拖累,那就先帮张文江还债,等帮他把债还清了再嫁给他。
黄友良已经做到这份上,张文江再推三阻四,就太不是男子汉了,他答应了黄友良的求婚,并积极准备两个人的婚事。张文江还担心无法面对黄友良的父母,黄友良先回家做通了父母的工作,把自己的想法如实的跟父母做了说明。父母见黄友良已经安排好了自己的前程,也就答应她嫁给一位大自己十五岁的北方男人。
张文江和黄友良结婚之后,他们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事业上,那就是经营好自己的饭店小新华酒家。为了在溁湾镇周边的餐馆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餐馆就必须走自己的特色,只有用特色菜肴接待客人,才能受到食客的亲睐。
黄友良知道自己的男人张文江的厨艺特长在于水产品的烹饪,原有的鳝鱼系列菜肴已经老化,要想吸引食客,需要更新菜品。黄友良出生在湘阴,地处湘江进入洞庭湖的入口处,哪里河渠交叉、池塘遍布、鱼虾成群,贝壳田螺等软体水产品很多。黄友良一直在思索,能不能从自己的童年生活里找到优秀的食材和菜品。
三、顺境中共同开拓
黄友良苦苦思索之后,发现自己小时候吃过很多的水产品。特别是母亲做的炒田螺,让她记忆犹新。黄友良觉得把湘阴的炒田螺引进小新华酒家,应该生意会很火爆。她没有马上把这个想法与自己丈夫说,还是自己先行去论证。
那时,长沙餐饮行业已经有很多与田螺有关的菜肴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长沙闻名已久的是人人皆知的唆螺,在长沙城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小店、摊点在经营,长沙人也热衷于用一根牙签挑着吃指头大小的唆螺里的螺肉。再去做唆螺,就是步其后尘。长沙的中小型餐馆,很多饭店有田螺肉做的菜肴,他们把田螺肉从田螺壳里挑出来,除去内脏,切成薄片,用来炒韭菜。田螺肉炒韭菜吃起来简单,却有个难题是泥腥味很难去掉,吃起来没有吃田螺的感觉,只有田螺肉的脆爽和质感,却少了些情趣。
黄友良多方打听,了解到荣湾镇附近有一家做唆螺很有名的门店,市民对唆螺的评价很高。她特地去那里卖了一份唆螺,带回来与张文江一起品尝。他们品味的目的不是消遣,还是为了了解长沙人的口味和其他饭店的烹饪水平,熟悉现在最流行的菜肴的味道。
黄友良吃完唆螺,觉得这份唆螺的味道很不理想,没有她记忆里的母亲炒的田螺好。螺肉还有泥腥味,有潮泥的感觉;内脏没有去掉,不熟练的人很容易把内脏吸进嘴里;母螺里有子螺。黄友良逐条对它们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在黄友良的心里,还有一个让她久久不能忘怀的东西,那就是母亲做的炒田螺。她从小就吃母亲做的炒田螺,从来不是很辣,也没有泥腥味和潮泥感。黄友良选择一个假日,餐馆歇业两天,携丈夫张文江一起回到湘阴老家。两口子本来是奔着田螺菜肴的解惑而来,母亲在问她想吃什么菜肴的时候,她想都没有想,就要母亲做炒田螺。
黄友良的母亲在洞庭湖边生活了五十多年,掌管了三十多年的家庭厨房,对洞庭湖的水产品烹饪有一套家传的绝学。黄友良的母亲很清楚女儿的心思,这道菜的每一道工序,边讲解边制作,做得非常的详细。黄友良与张文江细心向母亲学习那些制作要领,特别是那些不懂的地方反复询问,刨根问底,直到最近明白为止。
张文江与黄友良作为餐饮人,以他们的职业敏感,很快就发现了母亲做田螺的秘诀和手法。母亲做炒田螺,不用新鲜青辣椒或者红辣椒,还是采用干红辣椒。田螺肉不是非常辣,辣味蕴含在汤汁里,不是辣得那么猛烈,还是慢慢酝酿,不断散发。这样的持久性辣味,比新鲜辣椒的鲜来得久远一些,能够持续激发田螺肉里的鲜味,并让田螺肉的鲜味有很大程度的提升,那散发在口腔里的鲜香味更清新、淡雅,田螺肉也更加鲜脆,更加爽口,让人回味、怀念,欲罢不能。黄友良的母亲还在制作炒田螺的时候使用了一种调料,即干紫苏叶,田螺肉没有了泥腥味。张文江在向岳母了解才知道,干紫苏叶是一味中药,紫苏叶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紫苏梗有理气宽中、止痛安胎,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
张文江又查阅了一些书籍,《本草纲目》载:紫苏性味辛,微温,无毒;归脾经、肺经二经。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长沙药解》载,苏叶辛散之性,善破凝寒而下冲逆,扩胸腹而消胀满,故能治胸中瘀结之证而通经达脉,发散风寒,双解中外之药也。紫苏致新推陈之宣剂,轻剂也。故主气下者,可使之宣发,气上者,可使之宣摄。叶则偏于宣散,茎则偏于宣通,子则兼而有之,而性稍缓。
张文江了解到干紫苏叶的药性之后,才知道新鲜紫苏叶主要是祛鱼虾蟹田螺的腥味,干紫苏叶不仅可以祛鱼虾蟹田螺的腥味,还可以祛鱼虾蟹田螺的泥味。张文江对干紫苏叶有了这些了解之后,觉得在长沙做好水产品菜肴就容易多了,也充满了信心。
张文江虽然曾经做干红辣椒生意亏了本,在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为了研究出一道上好的田螺菜肴,又有贤妻的协助和支持,他不用躲避,还是直接面对。张文江选择了大田螺加干红辣椒。加工制作方面,张文江与黄友良一起研究和试验,一起了解放入紫苏的分量。他们试验过多次,知道紫苏过多田螺肉会有涩味,紫苏太少无法祛除田螺肉的泥腥味,拌入新鲜紫苏只能去掉田螺肉的腥味,无法祛除田螺肉的泥土味。
张文江与黄友良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确定了做田螺的调料和使用调料的分量,但是针对田螺本身,还需要在唆螺和炒田螺上进行改造。黄友良觉得,要想吃得卫生、清爽、舒服,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把田螺的内脏处理干净。如果把大田螺引进小新华酒家,只有让顾客吃到了干净的田螺肉,他们还会持续为自己研制的田螺买单。只有这个田螺的品味和品质提高了,小新华酒家的食客才会络绎不绝,他们口口相传,名声才能传播得远。
黄友良从小生活在洞庭湖边,对田螺的处理还是得心应手。她知道田螺的处理方式比较简单,田螺从池塘里捕捞出来,田螺壳上会有很多泥巴和青苔等东西附着,先要把田螺倒入大水盆里,注入清水淘洗。不仅可以洗干净泥巴,还可以筛选出死螺,凡是死的田螺就会飘在水面,捞掉就只剩下活的田螺了。田螺一次水洗不干净泥巴,需要多次冲洗。洗三五次之后,田螺就要用水养,让田螺自己松开厣,伸出自己的触须,吐尽泥巴,三四个小时换一次水,让盆里的水清澈为止。
田螺清洗干净之后,才能煮开水。用大锅烧一锅水,水完全开穿之后,把洗干净的田螺倒入锅里,煮一会儿。等锅里的水再咕噜咕噜响起来的时候,灶里才能停火,迅速捞出锅里的田螺。捞之前需要检查一下,是否田螺的厣脱落了,没有脱落需要继续加温煮,直到大部分掉了厣为止。
捞出的田螺沥干水分,用长柄的粗针来挑田螺肉。针尖扎进田螺肉接近厣的地方,用暗力挑着田螺肉沿着田螺壳边沿往外拖,等田螺的肉质部分全部拖出来,摘除内脏部分,只留田螺肉。黄友良在实践操作中发现,田螺的内脏用针挑不干净,容易拉断,就想把田螺的尾巴去掉,也许内脏就容易搞干净。但是,去掉田螺尾巴的事情,曾经在湘阴也没有发生过,黄友良为了难,她看到粗糙的水泥地面,拿起一个田螺,把尾巴靠在水泥地上磨擦,很快就磨开了口子。但是作为一家酒店的特色菜,也就是一家酒店的主打菜,需要的量是比较多的,用这种磨田螺尾巴的方式生产,速度极慢,费神费力,也浪费劳动力。
张文江看到妻子每天这么辛苦,手掌常常磨出血泡,划破手指,他觉得田螺壳很薄很脆,应该用剪刀可以剪掉尾巴。张文江把自己的想法一说,黄友良拿来一把剪刀,一试,剪刀确实很容易把田螺壳的尾巴剪掉。这一改,处理食材的速度加快了,效率也提高了。再挑田螺肉的时候,不会把内脏扯烂在田螺壳里了;处理好的田螺肉塞进壳里的时候,也塞得紧多了;食客吃的时候,如果从前面长厣的地方挑不到田螺肉,食客可以从剪掉尾巴的地方观察有没有田螺肉,有田螺肉的时候,再用牙签插到田螺肉上,向外推,就可以把田螺肉推出来。
黄友良一个一个的把田螺肉从田螺壳里挑出来,再撕掉田螺的内脏,把田螺肉集中在一起,等田螺肉全部挑完。田螺肉用清水漂洗几次,洗掉田螺肉上的泥沙。再用食盐散在田螺肉上,搅拌均匀之后,用力搓揉一阵。再加其他张文江调制的调料,腌制一会。再一个一个的把田螺肉灌进田螺壳里,用右手的小指头压紧。
张文江煮田螺,有他自己独特的方法。他用大锅煮,除了使用大蒜、姜、干红辣椒、干紫苏叶、盐菜等调料,他还有自己配制的大料调味包,他煮出来的田螺有自己的独特性。张文江与黄友良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良,历时几个月后,终于确定了这款新菜——煮田螺。
小新华酒家的这道菜一经推出,食客非常喜欢,马上成为店里的明星菜,点单率非常高。只要来小新华酒家吃过一次煮田螺的客人,第二次再来小新华酒家吃饭,一定会再点煮田螺,还会向前来吃饭的朋友推荐煮田螺这道菜。这道菜慢慢煨食客所熟悉,成为每桌必点的菜肴之一。
很多食客来到小新华酒家,他们都要点煮田螺,他们点了这道菜的时候,就要问这道菜叫什么名字。张文江和黄友良商量之后,觉得有句古话叫无声胜有声,就给煮田螺取名无名田螺,成为小新华酒家的招牌菜。
很多食客来到小新华酒家,他们都喜欢吃无名田螺,食客们觉得,无名田螺的肉质很紧促,口感脆爽,咬起来有弹劲、有韧性,辣味、鲜味融入口腔,马上可以刺激味蕾,喷发出一种鲜香。没有泥沙,没有泥腥味,可以细细嚼,感受田螺肉的滋味和脆度。
张文江和黄友良的小新华酒家推出这道无名田螺之后,一直坚持到现在,十多年了,还是食客所关注的。二0一五年八月,中央电视台一套《生活早参考》栏目播出的《中国小馆》系列纪录片,涉及全国十个城市,长沙这个城市,无名田螺就是其一,并且以无名田螺为这集的名。
《揭密无名田螺从不外传的绝密烹饪技巧》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food.yuduxx.com/news/287066.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