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3-09 11:32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手工线面:从来披星戴月,只为追逐阳光
BY小企9999
有人说:接风的饺子送行的面。饺子寓意团圆,面嘛,就是长长的思念和牵挂咯。
有一次在西安一家颇有讲究的餐厅吃饭。主食是他家引以为豪的一口面。每人一口小瓷碗,小锅現煮,捞起就清汤,撒葱花奉客,素净可人。服务员对自家的面信心十足:“这么细的面大家没见过吧?可以穿针呢。”她的认真劲儿逗得我噗地一笑。心说:哪门子针有这么粗的针眼呢,纳麻袋的?
俺们福建真有能穿针的面,就叫线面。它是干制品,便于保存和携带,曾经是馈赠亲友拿得出手的好东西,寓福寿绵长美好祝愿之意。
手制线面(也有叫面线的),是非常辛苦的手艺活。工序多,耗时长,收益低,还得老天爷眷顾不下雨的时候才好做。和那些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的手艺活面临同样严峻的的问题:年轻人不太愿意继承,目前从事这种手工活的多是些留守乡村的中老年。
朋友知道我和朋友喜欢逛吃和记录这类东西,驱车带我们到莆田。托她的福,走访了好几家制作手工线面的村民,记录了这一地方特产的主要生产过程。也许我们的诚意感动了老天,长久的雨水天里间歇三天,且在我们准备拍线面晾晒的两个上午,都非常慷慨的开眼,恩赐几小时晨光。
近距离拍摄晾晒中的线面蛮有诗意。
千丝万缕的线面舒展在面杆之间,弯出一个个美妙的圆弧,许许多多的圆弧交织,数不清的白线,在阳光下编织出柔顺的光网,光网外是或远或近的田野、山岭、蓝天、老房子。
如果只看上面的图片,也许朋友们会觉得这项工作就像在阳光下拨弄琴弦般惬意。
事实上这种手制线面口感爽滑,Q弹,蛮好吃呢。而且使用方便,只要焯水煮透面心,随你喜好或拌食或泡汤皆无不可。
好吧,咱们再来看看莆田线面这种古法方便面背后的制作过程:
首先当然是和面,要增加线面的柔韧性,需要用盐水和面;相对于制作即食的面条,为了后续干得快些,水的比例宜少不宜多。因此那面团就比平常我们碰到的更硬,和面的过程更费劲,好在现在有和面机可稍微助力。
和面之后先在案板上制出面胚,再用刀分割成比甘蔗还粗的面棍
刚分割好的面棍是方形的,需要揉搓成圆形,经过多轮抻拉,让原本一握粗细的面棍逐步细化成筷子粗细。
逐级细化的过程和醒面结合在一起。为了防止粘连,最初几次细化盘面的过程中需要刷油(2-3遍),最后几次细化过程则需要刷干面粉(2-3遍)。
最辛苦的过程在我看来是把筷子粗细的面条再次抻拉并缠到面杆上的过程。这个步骤完全依靠人力实现。制面师傅站桩般的立在两根手指粗细的竹棍间,从面盆里取出盘绕的面条端头,快速的牵扯并绕到竹棍上,期间需要注意面条的粗细均匀,需要注意不能让面条互相粘连。制面师傅的手快速舞动着,动作穿花绕蝶般流畅,宛如武林高手。
制面的日子里,这样的劳作需要持续多久?
得到的回答是:连盘面一般从半夜两点至清晨6-7点吧。
看着女师傅斑白的鬓角,我又追问:“您已经做过多少年面?”
“从小就跟着大人做,快三十年啦。”
“昨夜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莫名其妙地,脑子突然蹦出这几行小时候背过的诗。我已经不知该如何继续交流了,小心地移步出门,摸索着掏出一颗烟......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除了下雨天被动的休息(肯定还少不了田里的劳作,家务的操持)
阳光灿烂的日子
应该是她们最开心的时候吧
但是
她们的神情
还是那般凝重
手艺活,手工制品的传承,越来越难。虽然大家都懂得它们的好,奈何人力因素,成本因素制约,逐渐被纯机械制品取代。也许不远的将来,我们就难以吃到好吃的手制线面啦。
《手工线面:从来披星戴月,只为追逐阳光》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food.yuduxx.com/news/350564.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