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美食频道 > 美食资讯 >

传统or现代:中国茶,向左走,向右走?

[摘要]图为:南茗佳人2016年藤条茶古树春茶“坝糯” 凉风起天末,正是秋茶上市的季节。比起早年行情热络的年景,今年的市况格外的冷清。新常态的经济形势下,中国茶行业仿佛集体陷入了迷茫和无意识的状态,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往哪里走? 市场是无情的,这是由经...

图为:南茗佳人2016年藤条茶古树春茶“坝糯”

  凉风起天末,正是秋茶上市的季节。比起早年行情热络的年景,今年的市况格外的冷清。新常态的经济形势下,中国茶行业仿佛集体陷入了迷茫和无意识的状态,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往哪里走?

  市场是无情的,这是由经济的内在规律决定的,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回顾茶行业过往30年的市场经济走向,有喜有忧。喜的是茶行业蓬勃发展,忧得是前途未卜。单就这30年茶经济的体量来看,放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几乎是微不足道。比起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进入巿场经济的茶产业,总体上呈现势微的趋势。这不由茶产业的自身决定,而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格局发生的变迁。

图为:南茗佳人2016年藤条茶古树春茶“坝糯”

  短短30余年,中国整体上从农业社会跨入工业社会,茶产业亦是如此。但二者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呈现出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交错并存的局面。根植于农业社会的传统中国茶产业,从种植、加工、销售,贯穿始终全赖于人工。手工釆摘、人工制作、亲手泡饮,一环扣一环的人力成本迭加,将茶的价格逐级推高。赶上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锁定中年以上“政商”两类高端消费群体,在质优、价高名优茶的牵引下,一路高歌猛进。更有企业直接宣称主打“商政礼节茶”。这本无可厚非,逐利,本身就是商业的天性。究竟实质,茶产业搭便车所获收益,远远超过自身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只是在相对较高的收益下,问题被掩盖了。

  当整个国民经济从中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之际,原来就有的问题纷纷暴露了出来。高端产品的利润率下降,中低端产品的利润空间本就有限,在房租、人力、税费等层层重压之下,几乎不堪重负。茶行业内几乎所有的大小企业,甚至是小微商户都拥挤在一个狭小的领域内殊死搏杀,更加让局面雪上加霜。有行业内人士将其归咎于茶文化、茶美学、茶空间,甚至于茶艺,这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图为:南茗佳人2016年藤条茶古树春茶“坝糯”

  农业社会,表面上看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实际上是“短缺型”经济。直到建国以后计划经济时期(1956~1984年)的茶产业,都无法摆脱这种困境。只好进行统筹安排“优先外销、保障边销、适度内销。”作为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国家,茶叶是为数不多的可用来换取国家建设亟需外汇的农产品,被作为二类物资,严加管控,在当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茶产业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之后(1985~2015年),在过去30年期间,真正的是“国退民进”,国有经济让位于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在茶产业内部,传统的外销、边销、内销的格局依旧,实质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内销成为龙头,边销稳定,外销下滑。外销、边销茶的售价低廉,只有内销茶价格不断攀升,尤其是名优茶贡献了最大的利润增长点。名优茶,从绿茶扩展到了所有的茶类。

  

图为:南茗佳人2016年藤条茶古树春茶“坝糯”

  茶的品质是由技术来决定的,而茶的价值却是由文化来主导的。正是由于国人肯于为名优茶的品质、价值买单,才造就了国外消费者难以理解的中国天价茶消费现象。比起国际市场上贸易茶的价格区间在3~5美元每公斤,国内市场上贸易的茶价格无异是高企的。名优茶的奢侈品化蔚然成风。为了满足高端消费群体,强调精心釆摘,手工制作,品质卓绝,空间舒适,品饮艺术等方面,都是为此量身打造的。原料的稀缺性,名山古树。加工的高超技艺,大师级手工制作。品饮的艺术性,茶艺师专属服务。这一切并没有错,经济有其自身的规律,商业有其内在的逻辑。按照犹太人的黄金分割定律80/20原则,或者按照国内经济学家的测算,中国有2亿以上的中产阶层,具有强大的消费需求。但如果说7万多家大大大的中国茶企都集中在这么一个领域内,那就大错特错了。

  根植于工业社会的现代茶产业,从茶园的管理,包括被世人诟病的施化肥、喷农药,都是工业化的成果。一位农业院校的教授曾经直言不讳的讲:现代中国的农业,如果不施化肥的话,顶多减产。但是如果不喷洒农药,则一定会绝收。这是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等在内的共同问题,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升级换代,但绝非朝夕之功。

图为:南茗佳人2016年藤条茶古树春茶“坝糯”

  到如今茶叶的釆摘,只所以还依赖人工,那是因为在农村从事茶叶釆摘的老人、妇女、儿童,都属于剩余劳动力。抛开情感的因素,恰恰是因为现下大多数茶区人力资源比机器更便宜,老百姓用脚投票,才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实际上在国外也是如此。市场会引导人们做出更有利的选择,诸如边销茶之类的四川南路边茶、湖北赤壁青砖茶等,都已经是机器釆摘。而在福建安溪、武夷山等地,采茶也大量应用机釆。

  现在茶叶的加工,既有传统的人工制作,也有机械加工。以笔者十多年来在全国各大茶区考察所见,手工制茶已经普遍让位于机械制茶。各大茶类代表性名茶中的领军企业,不乏有全自动流水线,绿茶、白茶、红茶、黄茶等都有,有些已经相当成熟。没有普遍推广在于价格太过昂贵,动辄几百、上千万的价格,并非所有厂家都能承受。而所有茶类各种茶,关键环节都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的替代。杀青用滚筒,揉捻用揉捻机,干燥用烘干机。精制过程中的筛分机等机械更是普遍。客观的事实,近十年以来,正是中国茶行业由手工制茶转向机械化加工,进展迅速的时期。

图为:南茗佳人2016年藤条茶古树春茶“坝糯”

  2015年度,中国茶叶总产量接近228万吨。如果放到农业社会,这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却轻松实现了,面向未来,产量只会更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是工业文明的巨大成果。正是来自于工业文明支持下,现代化的茶园管理,现代化的机械加工,才彻底扭转了茶叶从短缺时代进入到过剩时代。看似同样的痛苦,以前人是不够喝,现在是喝不完,这是一种幸福的病,但还是要医治。

  关于更多普洱茶冲泡、保存等知识,请加南茗佳人高级评茶员红傧微信:dydy290(长按复制)交流学习。

  关注说茶网公众号:ishuocha 阅读上文。本文通过说茶网转载,原载:行知茶文化讲习所,作者:马哲峰。点击右下角即可免费【订阅】说茶网


《传统or现代:中国茶,向左走,向右走?》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food.yuduxx.com/news/599963.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