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美食频道 > 美食资讯 >

姜还是老的辣

[摘要]姜还是老的辣 俗话说:姜是葱的情人、蒜的兄弟、花椒的表哥。 从植物学上说,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块状根茎是中国菜最重要的调味品之一。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姜在中国已然成为一种文化了,而最著名的就是那句“姜还是老的辣”。 这句话其实很有道理:...

  姜还是老的辣

  俗话说:姜是葱的情人、蒜的兄弟、花椒的表哥。

  从植物学上说,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块状根茎是中国菜最重要的调味品之一。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姜在中国已然成为一种文化了,而最著名的就是那句“姜还是老的辣”。

  这句话其实很有道理:成熟的新鲜姜根茎富含水分,被称为“生姜”,生姜放久了,水分丧失,就变成“老姜”,老姜的辛辣味愈加浓烈,自然是“姜还是老的辣”了。

  按照姜成熟度的不同,作为调味品的姜可以分为:姜芽、仔姜、生姜、老姜、泡姜、南姜、沙姜。此外还有一种洋姜,是外来品种,但一般是做咸菜吃,不用做调味品。

  如果用一个女子作比,姜芽就是小女孩;仔姜是青春期的少女;生姜是丰腴的熟女;老姜则是风情泼辣的少妇;南姜是南方温婉的女子,味道淡淡的,一般专用于潮州菜;沙姜则是可爱的广东妹,别名山萘,味道独特,一般用于广东菜中,从著名粤菜沙姜鸡就可以略知其地位。

  姜味道辛辣,具有去腥留香的功能,烹饪术语叫“定味”。这太难能可贵了,但当遇到极端的腥膻味道时,姜的力道就不够了,需要它的表兄弟花椒和豆蔻来帮忙搞定。

  在做鱼的时候,一般都要用姜片加上葱、料酒来码味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去腥的同时,还能保留鱼的香味儿。

  姜虽然能去腥留香,但是遇到特别细嫩的肉,会让肉丧失部分弹性,影响到口感,所以广东菜的鱼生和日本料理中的刺身,都绕开姜,用芥末或者其他特殊的香料代替。做海鱼的时候,一般也是加一些更加柔和的葱,而不会用到姜。

  姜还能杀寄生虫,所以吃海鲜,特别是螃蟹、螺蛳等食品时,多用姜汁沾食,一方面去腥,另一方面也可以防病驱寒。

  对于姜的使用,不同的用法也能区别各个菜系,生姜和老姜是西南片区菜系中常用的调料,而且用量很大,多配合花椒等,令菜味辛辣、麻鲜,仔姜在这些片区的菜系中也常用。前面已经提到,南姜和沙姜是潮州菜和广东菜中常用的,但姜在这些菜系中用量较少,更像一种香料。

  泡姜是用干姜在沙子里炒到表皮鼓起,表面呈棕褐色。泡姜也是常用的中药材之一,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腹痛吐泻等。

  受四川泡菜的启发,我开发出了一种新的调味姜——泡姜,具体做法是把仔姜或者生姜切成片,放在泡菜坛子里泡,炒菜的时候即可捞出使用。

  与其他姜的调味品相比,泡姜保留了姜的鲜、香,辛辣味有所减弱,但更加脆,加热油炒后,有种特殊的香味。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炒回锅肉的时候,就会用上泡姜,加上甜面酱、郫县豆瓣,具体做法是先将新鲜的猪臀尖肉爆炒出油,捞出,用剩下的油炒姜,再加入甜面酱和豆瓣用小火炒,出香味后加入肉再炒。

  这里特别提醒一下,炒回锅肉,最好的食材就是猪臀尖肉,猪的这个部位的肉三分之二肥、三分之一瘦,既适合炒油,又适合入味出香,口感也好。

  对于姜的使用,饮食江湖中有人不断在摸索,比如在成都就出现了以仔姜为主题的特色餐厅,这个餐厅所有的菜里都有仔姜的身影。广东菜中除了前面提到的沙姜鸡外,还有姜芽炒鸭,上海菜有瓜姜鱼丝,江苏菜有嫩姜鸡脯,扬州菜有仔姜肉丝,福建菜有芽姜牛肉片,湖南菜有老姜云耳肉片汤,等。

  在四川菜中,“姜汁味”和“麻辣味”、“鱼香味”一样,是川菜中一大“味系”。比较著名的菜品就有:糖醋仔姜、姜汁豇豆、姜汁蹄花、姜汁肘子、姜汁拐肉等,这里的“拐肉”是指猪蹄和猪肘子之间的那部分肉,味道和肉质也介于二者之间,非常独特。

  姜一般是作为调味品来使用,但有的时候也直接掺和在食材中。比如做肉丸子,就适合把姜和肉一起剁碎,加水、盐、芡粉、面粉和匀,再挤成丸子。

  做猪肉丸子有两个地方要特别讲究,其一,一定要加盐,但不要多加,这样做成丸子汤的时候,味道自内而外地散发,会非常的香;再就是最好选用猪的颈部肉,这里的肉活,质脆,七分瘦、三分肥,做出的丸子别有味道。

  受北京烤鸭的启发,结合泡姜的特点,我还独创了一道春江鸭粒。将麻鸭的肉剁成粒状,加入食用油,在锅中爆炒至酥脆,捞出,然后加入泡姜过油,再加甜面酱,再放入鸭肉炒,最后加入葱。

  姜和葱都是重要的调味品,葱的作用主要是增香,但在使用上略有不同,姜一般都要先放入油中炒出香味后,再放入菜炒,而葱是爆一下即可,而且多在做菜的中后段放,作为姜的辅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葱很像姜的情人,形影不离,但永远处于陪衬、辅助的位置。花椒就不同了,它的个性比较“刚烈”,往往要和姜放在一起在油中炒香,而且在姜“搞不定”特殊味道时,花椒往往“挺身而出”,很像姜的一个仗义好兄弟。

  对于姜的食法,清代大诗人,大美食家袁枚在其《随园食单·小菜单》中专列了一条“酱姜”,说到“似生姜取嫩者微腌,先用粗酱套之,再用细酱套之,凡三套而始成。古法用蝉蜕入之,则姜久而不腐”。用蝉蜕来保鲜,这种办法略带“巫术”色彩,现在还是用冰箱保存来得更稳妥保险一些。

  除了调味,姜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妙用,有句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众所周知,姜汤可以驱寒、治疗感冒,还有温中止呕、祛痰解毒的功效。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人误以为喝茶可以解酒,其实,一般的茶并不解酒,而姜茶却可以。做法也很简单,把姜切成片放入茶中,热水泡制即可,也可以放在一起煮,效果当然更好。

  但要注意,食用姜虽有众多保健治疗作用,但姜是散发性的食物,不适合晚上吃,否则会影响睡眠和脾胃。俗语“上床萝卜下床姜”,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在中国文化中,姜早已超越了植物、调味品这一范畴,在医药、文化、甚至巫术领域都有深刻的影响。

  《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载:“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鳣鲔之醢,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意思就是用于调和味道,好的调料第一种就是“阳朴之姜”。对此,东汉高诱注解说“阳朴”在“蜀郡”,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境内,具体是哪里已经不可考。

  直到今天,四川仍产优质的生姜,比如乐山市和德阳市的罗江县。可见,姜这种调料在四川,至少在东汉时期就盛行并已经很出名了,因此也成为川菜的历史源流之一。

  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十几种植物香料,包括花椒、佩兰、茅香、辛夷、杜衡、藁本、桂、高良姜等。据学者考证,汉代人使用香料既有着调味的目的,又有宗教祭祀、香身、保健、防腐等实际用途,更有着对香料所蕴含的精神气象的迷恋。姜,自然也是位列其中,具备实用和精神两种气质。

  在我看来,孔子是中国最早最大的美食家,他对于姜也有专门论述。如《论语·乡党》中就说:“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乡党》这一篇,主要描述孔子的日常生活习惯、形态,可以说是孔子个人生活的“花絮”,这一段具体说的就是孔子很爱吃姜,达到了“不撤姜食”的地步,也就是每顿饭都必须要有姜,但又谨守原则绝不多吃。

  对于孔子的“不撤姜食”,后来还发展出了一个成语。据《太平广记》记载,南朝时南梁的周舍“少好学,有才辩”。一次,他和河东人裴子野一起吃饭,裴对宾客说,“后事未尝姜食”,也就是不吃姜。这时周舍机灵地答道:“孔称不撤,裴曰未尝。”引起满座大笑。周舍在这里把裴子野和孔子并称,这马屁拍得算是非常高明。

  姜的一大功用就是可入药,感冒了喝姜汤已经是中国人都知道的常识,但这里有一个讲究,如果是治疗热感冒,熬姜汤的时候最好用去皮的生姜,而治疗冷感冒(伤寒),熬姜汤时用带皮的姜最好。

  另外,姜还可以健脾胃,驱寒湿。生姜汁加上蜂蜜可以治疗中暑呕吐、化解积食、打嗝等,而喝姜茶还可以治疗痢疾。

  姜所具有广泛的养生功用,历代都受到推崇。宋代文学大家苏东坡在《东坡杂记》中写道:“予昔监郡钱塘,游净慈寺,众中有僧号聪明王,年八十余,颜台渥丹,目光炯然。问其所能,盖诊脉知吉凶如智缘者。自言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云姜能健脾温肾,活血益气。”看来,这位鹤发童颜的老僧的养生秘方就是“服生姜四十年”。

  靠生姜长寿虽然无法验证,但现代医学证明这确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生命之所以衰老,自由基诱导氧化反应,细胞遭到破坏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常食生姜能袪除老年斑,生姜含多种活性成分,尤其是姜辣素有很强的对付自由基的能力,作用甚至超过抗衰能手——维生素E。

  苏东坡也是一位爱姜的人,不但自己常常吃,还送给亲人,朋友,曾写诗云:“后春莼茁滑如酥,先社姜芽肥胜肉”(《扬州以土物寄少游》)。一次,苏东坡与好友姜至之等一起饮酒,姜至之提议行“酒令”,并要说出座中客人是一味中药名。姜至之指着苏东坡说:“你是药名紫苏子。”苏东坡也说:“你不是半夏就是厚朴。”姜就问为什么,苏轼回答:“如果不是半夏、厚朴,何以说姜制之?”

  半夏与厚朴用姜汁炮制,是传统验方。金代张元素《医学启源》记载:“生姜,制厚朴半夏毒。”元代李杲说:“生姜之用有四:制半夏厚朴之毒一也。”苏轼还把收集的方剂写成《苏学士方》,后来有人把这本书与沈括的《良方》整理合并为《苏沈良方》,流传至今。

(二毛作品)

  刚出土的生姜,特别是姜芽,光洁可爱,还带有淡淡的紫红颜色,很容易给人以美好的联想,特别是关于美女。宋代诗人刘子翚有一首《咏姜诗》:“新芽肌理细,映日莹如空。恰似匀妆指,柔尖带浅红。”写的就非常感性、传神,把姜比做美人的纤纤玉指。

  又有文人把姜芽比做毛笔字的笔锋,例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句:“柳家新祥元和脚,且尽姜芽领手徒。”

  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爱姜,并取号“姜斋”,传世作品也叫做《姜斋诗话》。他写过一首《卖姜词》,其中说姜“最疗人间病,乍炎寒”。“姜茶”在宋元时,早就进入寻常百姓家。你看,《水浒传》第24回中就写到,王婆家就卖姜茶,见人来“便浓浓的点两盏姜茶,将来放在桌子上。”

  另一个相关的小说人物西门庆,最爱吃的是“大通姜”。《金瓶梅》第54回写道:“西门庆来到,衣帽整齐,四个小厮跟随。众人都下席迎接,叙礼让座……伯爵就催琴童玳安拿上八个靠山小碟儿,盛着十香瓜,五方豆豉,酱油浸的花椒,酽醋滴的苔菜,一碟糖蒜,一碟糟笋干,一碟辣菜,一碟酱的大通姜,一碟香菌。”光是在小吃上就有这么多讲究,明代人的生活奢华程度可以想见。

  明朝遗民、广东番禺人屈大均对美食有精细的研究——他也被认为是粤菜之父。屈大均有一首《斫脍诗》:“出水鲜鳞作脍宜,蛮姜蜜酒沃红肌。相过一味鱼生足,不必重为鸡黍期。”这里用的是“蛮姜”,也就是沙姜,至今仍是粤菜常用的调料。

  除此以外,在西南地区,姜还进入了巫术的领域。至今,在四川的很多山区,走山路的人嘴里一定要含着一片生姜——当地人认为姜可以驱邪。姜在一些地区是备受推崇的神圣之物,但也被一些宗教认为是禁忌之物。如元代的全真教就把姜、韭菜等都列为禁食的食物,认为其辛辣不洁。

  经过现代工业的改造,姜如今的用途更广了,姜油、糖姜片等被广泛使用,甚至开还发出了一种口感特殊的“姜汁啤酒”,据说很受欢迎。


《姜还是老的辣》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food.yuduxx.com/news/589660.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