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7-24 12:16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要过端午节了。农历五月初一称“端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五月对应《周易》中的鼎卦,鼎立就为端正。鼎是烹饪之器,也是祭祀的礼器,它以木燃火,烹饪物是为祭祀与示正。端午节食粽作为全国风俗,最早见于西晋处撰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忝”。鹜是鸭,角是牛角,黍是黄米。角是端正的象征,黍以角形,就成了棕子。至唐宋,粽子已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九子粽源产于盛唐,清代诗人吴曼云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关于五月端午节,还有其它一些风俗。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又,《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在我们湘南地区沿古俗,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经过艾叶水洗礼,可以驱走疟疾,安全渡过夏日多蚊的季节。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到了端午节,单吃粽子有点腻,让它入菜吧。
【粽香猪蹄】
食材:猪蹄、八宝粽、蒜瓣、生姜、红尖椒;
步骤:
1、猪蹄请店家斩成小块,回家后用清水浸泡一会,滤去血水;冷水下锅,放料酒、香叶、八角、桂皮、草果等香料,水烧开后,再煮一两分钟,煮出血沫;捞出猪蹄,在流动的温水中冲凉,沥干水份;
2、处理好的猪蹄放入电饭煲,加适量清水,焖炖半小时左右,捞出猪蹄,沥干汤汁;再盛一碗原汤备用;
3、蒜瓣、生姜分别拍碎;红尖椒切细圈;八宝粽1-2个,去粽叶,切成小块;
4、坐锅热油,爆香蒜瓣、姜片、红尖椒,下入猪蹄,翻炒片刻,加适量盐、老抽入味上色;加适量炖猪蹄的汤,下入粽子块,焖至汤汁基本收干,加鸡精或白糖提鲜,即可起锅装盘。
芝语:
1、蒸熟冷藏的粽子很紧实,下锅前不需要蒸了,直接切成小块入锅,很快能焖熟;
2、猪蹄的炖煮时间按各家喜好,时间短,猪皮Q弹有嚼劲;时间长,软糯;
3、猪蹄不同于其它骨头汤,富含胶原蛋白,容易收汁;所以在加入猪蹄汤后,小火慢炖,看紧一点,很快汤汁就收干了;
4、粽子不要选肉粽,选八宝等甜粽,出锅后吃在嘴里,有微微的甜味、辣味和猪蹄的香味;
5、粽子下锅后不要焖久了,最多两三分钟,焖久了,糯米易散。
图片中有黑点点的就是粽子;
强烈推荐这道菜,猪蹄可以换成牛腩、排骨等。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我的相关日志:
2015-06-11|【可乐猪蹄】
2015-03-05|【剁椒腐乳拌猪蹄】
2015-01-22|【财鱼干焖猪蹄】
2014-12-30|【烤猪蹄】
2014-10-21|【白芸豆猪蹄汤】
《【仲夏】粽香猪蹄:香粽入馔,别样风情》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food.yuduxx.com/tsms/438248.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