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美食频道 > 健康饮食 >

六十年的老普洱该怎么喝?你喝过多少?

[摘要]问: 老普洱,标着1960年,实际是不是虽然不清楚,但肯定是比较陈的。拿飘逸杯泡了一点,颜色好看,但感觉霉味比较重。数泡之后依旧如此,本人喝茶新手,办公室条件有限,请问怎么泡才对? 真的是单大宝答: 别泡。相较于紧压茶老茶而言,散茶的老茶辨识相当...

  

  问:老普洱,标着1960年,实际是不是虽然不清楚,但肯定是比较陈的。拿飘逸杯泡了一点,颜色好看,但感觉霉味比较重。数泡之后依旧如此,本人喝茶新手,办公室条件有限,请问怎么泡才对?

  

  真的是单大宝答:别泡。相较于紧压茶老茶而言,散茶的老茶辨识相当困难,因为缺乏诸如包装、纸张、印刷、饼模等辅助判断条件。既是正路真老茶,若打成散快,也往往买到同重量下原包装的价格。这问题的关键在于包装上的“行家”。行家茶在业内多以类传销手段以及近乎宗教的包装手法为主,与之成反比的则是其茶品的品质与真实程度。其企业美誉度相当不高——如果它还有这东西的话。

  所以,不需要再费劲扒皮了。很多时候,一个关键词足以让鉴定工作结束,比如“人参乌龙”“兰贵人”“革委会”“水蓝印”等等。相反不少答案倒是有些许说道的乐趣。

  注:在60年代,基本不可能有普洱散茶贩卖,若是当时真品,存在散茶的唯一可能性是紧压茶拆散。当时普洱茶在香港仍是廉价茶品的表率(后来普洱贵了就改成寿眉,现在不知是什么了),多为茶楼大量购买,煮茶后作为免费茶品提供给客人(而绿茶、红茶、乌龙茶等高档货色则需付费)。许多老茶庄提供了将茶饼拆成散块的服务,借以吸引客户。因此确实有部分老茶以散块的形式留存下来——与之相应的,确实有不少奸商以散块伪称某款老茶欺骗顾客。对于老散块,品饮几乎是唯一能够判断的依据(熟悉茶品的话条索也能提供些许线索)。若是没有这金刚钻,还硬要揽这瓷器活,只能说,上当活该。

  

  下面说道些别的。

  1、60年代的茶并非没有,红蓝印都是活在现实之中的货色。至于包装,当普洱茶行情看涨之后,自然有商家更换更好包装(相对于当年的“量贩装”)。对于老散茶而言,包装并非其先天构成,既不能证真,也不能辨伪。话说要是真的60年代老散茶,一定是退仓已然到位的,这种货色洗上3、4遍既无益处也太浪费。若是假的,喝它干嘛?

  2、熟普洱是在70年代定型(包括专利之类),而不是70年代发明。对于味道描述,特别是老茶的味道,网络交流一向是失真度极高的。因为饮茶者对于味道只能以自己记忆中的味道进行近似形容,所以没有闻过樟木味道的人不可能说出“樟香”。经常在品饮同一款茶品时,不同茶友给出不同的味道描述,有些味道形容甚至是褒贬相斥的。因此,除非阐述者曾一同喝茶,对彼此对味道的惯用形容话术有所了解,对于味道的描述总是特别主观且难以对茶品定性有所助益的。

  

  图为:甲蓝

  3、问题描述中的第二张图片实在是太大方了,基本等同于没给。

  4、虽然是散茶,但内飞还真就未必没有——当时这种便宜货色在拆茶时小伙计多是萝卜快了不洗泥,所以在旧时的老散块老包装中发现内飞是很平常的事——内飞后头还连着一块茶呢。实际中号级茶、印级茶内飞也是能看到的。但是这并不意味散茶中一定要“残余”内飞,更不用说这种换了精致分包的。此一点不论真假,真的都未必有,你就更不能强求假货了。

  5、并非老茶叶底就一定肥厚。印级茶时代茶品原料是大小树混采,本就不是大树纯料。再有如蓝印等在当时就是以细嫩著称的货色(因此在“当时”比较贵),如此叶底辨识分分钟上当。

  

  图为:中期茶“绿大树”,南茗佳人昆明干仓存放

  6、以喝到的茶品划定范围,茶品若想失去品饮价值,可以以天为单位,而若以有品饮价值的茶品回溯其时间上限,则可上达百年。至于“最佳品饮期”之说,只能说是各花入各眼。于我而言,若有这些过了最佳品饮期的印级茶时代茶品喝,谁会去碰那些风华正茂的台地货色?我只能遗憾的说,我错过了那些正货的最佳剁手期。

  7、还是不能理解老几位对于“湿仓”的排斥源自何处。在2000年以前,传统香港仓储是普洱茶仓储的绝对主流。在这种仓储下香港人喝了两百多年未见有啥毛病——从小到大几十年早茶(高浓度)喝下来不见坐病。这种仓储还反向催生了普洱熟茶工艺的诞生。逢湿必反,哪里来的底气?若真心反湿仓,必然应有以下合理结果:

  ①对其而言,普洱茶只能是一种诞生不过十几年的“新”茶种,因为之前的普洱茶走的都是邪路;

  ②对其而言,普洱熟茶必须是应上火刑架的绝对异端,因为渥堆工艺本身就是更加极端的湿仓——湿度更高温度更高反应更剧烈。

  ③干仓圣教的圈子必然充满了歧视链,比如广东的鄙视香港的,上海的鄙视广东的,北京的鄙视上海的,新疆的鄙视一切。前者总是认为后者是湿仓异端,自己才是干仓正朔,同时又被自己的前者鄙夷。所以说,对它们而言,塔克拉玛干仓才是顶级仓储。

  

  图为:普洱方茶“九二方砖”生茶,南茗佳人昆明干仓存放

  这个世界上得有多少干仓茶人对老茶和仓储的认识完全来自于肇庆的老茶造假仓啊。拿88青的所谓“干仓”说事儿的,先查查香港的天气资料再谈为上——这些我在知乎专栏中已经扒的够彻底了。

  8、“1960年代”这个说法,是真实存在的。此说法为台湾惯用,出现在台企的产品包装上十分合理,并不能作为真伪判断依据。所有我看不懂不了解的语言,在我看来,在语文上都是不及格的。

  9、这种包装本身并不违背逻辑,因为若此茶为真(当然它确实不为真),这个年份的茶转化程度相当高,基本处于应该控制转化的状态,所以很多老茶(不论真假)都会绷上塑料膜(后背有眼儿)。

  

  图为:普洱方茶“九二方砖”生茶,南茗佳人昆明干仓存放

  而题中的茶品包装,是“流通包装”而非存储包装。流通环节中以茶质不损失,特别是不吸潮不沾染异味为重点。这种包装正好合适。买主入手后自然有合适的去处。包装拆解后醒一段时间也就是了。即使是假茶,也应该用正确的姿势去抽它。

  关于更多普洱茶冲泡、保存等知识,请加南茗佳人高级评茶员红傧微信:dydy290(长按复制)交流学习。

  关注说茶网公众号:ishuocha阅读上文。说茶网转发本文仅作交流,此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说茶网。点击右下角即可免费【订阅】说茶网


《六十年的老普洱该怎么喝?你喝过多少?》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food.yuduxx.com/jkys/610004.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秋季该喝什么茶?听听群众的意见吧

我要评论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