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1-10 09:02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最近,米其林中国宣布
《米其林指南》将正式登陆中国大陆
正式开启对中餐的品鉴之旅
首站选在了“食”尚非常的上海
《米其林指南·上海2017》预计将在今秋发行
成为2016年的第28本“美食圣经”
上海,也将成为除港澳台之外
中国唯一一座拥有米其林星级餐厅的城市
然而,我们都知道
以往摘星的餐厅多是西餐
米其林的美食密探,真品得出中餐之美?
而且,在大众点评普及每部手机的现在
中国人还需要米其林来指导自己怎么吃吗?
假如米其林说不好吃,可民间口碑却不错
这是否会对食客,还有厨师,造成什么影响?
带着这样的疑问,梦厂做了今天的报告
被米其林选中的意义
是业界登顶,还是徒负虚名?
回顾:米其林之星,严苛铸就的权威荣耀
米其林:不会吃的旅行家卖不了好轮胎
米其林,最早是法国的一家轮胎公司。像很多主营民生用品的企业一样,米其林在业内取得了成功之后,就开始涉足消费者的生活方式领域。1900年巴黎世博会期间,米其林开始推广“汽车旅行”的概念,将地图、餐馆、加油站、旅馆、修车厂等各种与汽车旅行相关的信息收集成册,免费提供给顾客,鼓励出行,进而促进轮胎消费。这就是《米其林指南》的前身。
时至今日,针对此次上海指南的发布,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方诺德依旧这么说:“我们期待《米其林指南》来到上海之后,能为更多消费者带来优质而独特的出行体验。”——这本红色小册子的要义还是没变,就是告诉你:我大米其林去的地方可多了,只要乘着我家轮胎,就能发现世界各地的美味,这次来上海,也不会例外。
《米其林指南·上海2017》预计会有的封面
这种自信,来自米其林聘请的美食密探。他们全部毕业于各国名校的烹饪、营养学、餐饮管理等专业,在餐饮业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还要通过法国米其林总部长达3-6个月的特殊培训及测试,最终合格者才算具备能力和资质,去评鉴一家餐馆的菜品质量和服务水准。美食密探的专业性,直接决定了米其林评选的权威性。好吃不好吃太主观,但厨师的技艺、菜品的搭配、餐厅的运营,总是有硬性指标的,一般人量化不了,米其林却能做到。
此外,为了保证评选的公正客观,美食密探还必须时刻隐匿自己:要像普通食客一样遵守餐馆规矩,老实埋单,没有特权;每一道菜式都得强记在心,不得记录引人注目;倘若需要进入后厨探视,也不能让店家识破身份;严禁与记者媒体或餐馆公关接触,以防受贿;一旦暴露,就得改名换姓乔装打扮,或者与同事换岗……这么心累的工作,每人每年都得干那么200多次,因为米其林规定,想要保住星级的餐馆至少要被续评2-3次,而有望升星或者撤星的餐馆,更需要4-8次的反复考察确认。
《料理鼠王》的美食侦探总板着脸,但若是米其林旗下的,那就对了
但是,这群吃惯了精密法餐的美食侦探,或许是世界顶级西餐厅的试金石,可他们所用的国际标准,却不一定适用于上海多如牛毛又风格繁复的中餐厅。按照往年港澳地区摘星中餐厅的表现来看,米其林的评价就并不像对西餐那么精准:唐阁入选米其林三星之时,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毕竟香港这种好吃又上档次的粤菜馆真的太多;出品水准参差不齐的街头小吃也能入选指南,也令许多食客颇感诧异。
米其林的美食标准,真能服我大吃货帝国之众?
米其林的评级标准:“全球”一致的利与弊
《米其林指南》对餐厅的评价体系基本分为两部分:以“刀叉”符号为标记的评价,指的是餐厅的环境和服务;“红星”符号,则评的是食物品质。两套评价标准互不干扰。被标了星的餐厅可能只是藏在街头巷尾的苍蝇小馆,而装潢美、服务佳的餐厅如果做不出好吃的东西,可能也摘不到星星。不过,除了这两年新增的街头小吃类餐(小)厅(摊),大部分星级餐厅至少也是要在硬件上拿够一副“刀叉”的。
这可能与欧美人对“美食”的定义有关,也离不开米其林对“出行体验”的执着:精致的美食就应该配备优雅的氛围,二者的高度结合,才能营造最棒的就餐体验。然而,对中国的食客来说,“吃什么”绝对比“在哪吃”重要,餐厅的“星星”有多少,应该比“刀叉”攒了几副更具吸引力。而决定给一家餐厅多少颗星星,主要从这5方面来考察:
食材原料的质量
菜品烹饪的技艺水平及味道的融合程度
厨师个人风格的体现(创意)
是否物有所值(性价比)
烹饪水准的稳定性
在进驻上海之前,米其林对任何菜式风格的餐厅,都采用同一套评级标准,美食密探也大多是欧洲人,哪怕是面对日本料理和港澳粤菜,也是一样。这本来无可厚非。仔细分析一下,日料的精致严谨与法餐的烹饪异曲同工,而在港澳摘星的,也基本是酒店餐厅,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烹饪的标准化。
和流水线制作的快餐料理包不同,米其林式的标准化,要求的不只是菜品配方的一致性,也要求刀工、火候等厨艺技巧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保证菜品质量的稳定。所以米其林星级餐厅的后厨,都藏着一支分工细致的庞大队伍,而主厨的坐镇把关,是维持这种稳定必不可少的一环。
资历最老的米其林三星中餐馆“龙景轩”隶属于香港四季酒店
在食物品质和服务管理上,都能做到高度的标准化
可是现在米其林要挑战的是中餐——来了上海,总不能还是以西餐为主吧?——而在梦厂看来,中餐厅的特点,恰恰在于某种程度上的“去标准化”。
一来,每一种菜系都有各自特点,每一道菜式的制作和口味却于细微处千变万化,这就诞生了无以计数的餐厅数量。举个栗子,都是做黄焖鸡,你家楼下和单位附近的两家,没准都能好吃出两种方式。
二来,中餐厅后厨和崇尚名厨的法餐日料不太一样,厨师的流动性相对较高,所以我们常常会有“咦这家怎么味道变了”的疑惑,但换个人做也未必就不好吃了。说到底,中餐厅大多还是为了引客赚钱才开的,主厨的技艺是否登峰造极,个性能否充分施展,都是次要考虑的问题。
这样看来,就算据传这次参与品鉴的美食密探会换成中国本地人,只要米其林还想用“全球一致”的评价标准来套用中餐,恐怕最终摘星的,还是上海价格最高昂,格调最阳春白雪的那些餐厅。它们大多会分布在星级酒店内部,或者隶属于“外滩系”,早前就有分店在世界其他地方摘过星星,自带米其林血统……地道的中餐,到底能占多少席位?
“桃花源小厨”的香港店摘星后,上海店也与有荣焉
如果这次评出的只是其他地方星级餐厅的”姐妹店“,那多没劲
“匿名造访,独立客观,精挑细选,每年更新,标准一致”,这五项曾令米其林超然于美食江湖的骄傲承诺,在中国,也许会变成孤芳自赏的自我设限。
米其林来中国,会对中餐更好吗?
早年梦厂和许多老饕一样,非常希望米其林出一本独属于中国的指南,这样能借助米其林巨大的影响力,让世界更关注中餐,以及它背后深邃美丽的饮食文化。但年初的一则旧闻,却令梦厂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米其林对餐饮业的影响。
今年1月31日,被法国评为“世界最佳厨师”的米其林三星主厨Benoît Violier在瑞士洛桑的家中举枪自尽,年仅44岁。根据他生前与亲友的对话,以及他身边人的供述,警方认为,他可能是在父亲离世,与担心自己无法维持米其林三星荣誉的双重折磨之下,才选择了轻生。法餐界无不对此扼腕痛惜,更遗憾的是,就在2月1日,他去世的隔天,Benoit Violie的餐厅l'Hotel de Ville再次荣获《米其林指南》颁布的最高奖项。
他所担心的,没有发生,而他却已经不在了。
Benoît Violier生前的后厨工作照
没有人能了解这位荣誉等身的超级大厨经受了多么巨大的压力,梦厂只知道,他并不是米其林历史上第一位自杀的厨师:1966年、2003年、2007年、2013年,都有资历深厚的名厨,因为餐厅从三星降为二星,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的频率,已经是触目惊心。
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太脆弱,只能证明,米其林的权威,已经造成了餐饮界从业者的不可承受之重。要知道,米其林的星级不仅是对餐厅名气的加持,也是对主厨的强烈鞭策。按照评价机制,一星餐厅的主厨,只要维持既有水准,通常不会有“除星”危险,但二星或三星餐厅的主厨,一旦被美食密探发现一点问题,就有“掉星”的可能;尤其是三星餐厅主厨,只有经过一年又一年的抽查,年年保持稳定的水准,才能保住这份得来不易的声誉。因此,米其林三星不但代表着“永远顶级的食物”,更指代着“永远优秀的主厨”——可是,谁能永远顶级?
许多优秀的厨师终身都在追求这一高高在上的目标,也有一些厨师尝到了不慎从高处跌下的痛苦。对于餐厅而言,米其林星星带来的不只是主厨个人的荣誉,也是商业利益的大幅提高。据《纽约客》杂志报道,在法国,掉一颗星星,对一家餐厅来说,大概就意味着损失25%的营业额。要想保住顾客,就得留住星星。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明明是厨艺出类拔萃,收获荣誉无数的大厨,居然还会为了失去一颗星星而丧失生活意志:对他们来说,可能那家餐厅,就是他们自身厨艺和美食理念的浓缩,也是经营了半生的心血。被这样无上的权威予以否定,这样的打击必然是毁灭性的。
强悍如Gordon Ramsay,都曾因为“掉星”而嚎啕大哭
可问题是,要年复一年地绷紧神经,维持这样一种只满足一小部分人标准的荣誉,真的有必要吗?
有一些统计称,现在世界上半数的米其林三星餐厅,其实都处在盈利困难的窘境当中。因为要维持一家三星餐厅“应该有”的样子,食材的选择、后厨团队的组建、门面装修的升级、侍应生的培训……每一个环节的成本都非常高昂,而米其林给予的光环,是不能兑换成资金,给餐厅和主厨现实上的支持的。
更让人倍感束缚的是,米其林评出星级之后,还会公布一份餐厅的“品鉴菜单”。这会给食客一种特定的预期,餐厅成名后,接待的顾客都会点这份菜单,这对于主厨来说,麻烦不仅在稍有失手时就会遭遇食客质疑,也在于被迫压缩继续创新的空间。因此,已经有人称这份荣誉为“米其林诅咒”,法国以外的西班牙、比利时、澳洲等不那么执着于米其林星级的厨师,也开始主动拒绝米其林的评级,宁可不要星星,也要“舒服、自在地做我的菜”。
米其林如果要将这些逼死人的规则引入中国,怎么破?
虽然担忧米其林的严苛会毁了中餐的优秀厨师,但现实是,米其林在餐饮界的绝对权威性,也有可能无法左右中国吃货们的选择。因为,在知晓米其林之前,我们已经有了大众点评、TripAdvisor、Yelp等等,涵盖餐厅类型更广,评分来自民间,评价更为真实的餐厅评级体系。倘若米其林来中国的目的,只是为了选出中国境内符合其标准的餐厅,那么这本《米其林指南》,也许只能成为国人在大众点评之外,更针对超高级餐厅的参考工具。
不过,如果米其林的终极目的是想卖书,那就势必要降低门槛,囊括更能吸引平民百姓的餐馆。所以,米其林能否在上海美食圈掌握新的话语权,或许就要看我们对自己的吃法,是否足够坚持。
吃喝梦工厂 编辑出品
本文作者:一叶
图文来源:中新网 | 财富 | 每日邮报
好奇心日报 | Enjoy·雅趣 | 知乎
Google | Wikipedia | Pinterest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转载请联系后台工作人员
- No.417 end -
| 梦厂热文 |
可颂面包| 一人食| 精酿
一零后零食| 帝都甜品| Brunch
泡面法则| 咖喱| 完美鸡蛋
玩京都| 中式汤| 霓虹国零食
寿司| 牛排攻略| 美国菜
东北菜| 快手晚餐| 5分钟早餐
轰趴| 粤式早茶|成都小吃
日本家常菜|瘦身| 台湾夜市
面包| 日料名词| 全国火锅
赞赏
人赞赏
《中餐也要被米其林分出三六九等了,这事你答应吗?》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food.yuduxx.com/news/536736.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